close

2011 年以《三個傻瓜》顛覆教育體系,2014 年《來自星星的傻瓜》挑戰傳統宗教,民族英雄兼印度的良心阿米爾罕再度以《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正面迎擊在印度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加上當年《榮耀之役》的熱血運動場面和民族精神,再度完成傳教順便娛樂的使命,也是少數在發揮寶萊塢煽情特長同時,兼顧平衡訊息與敘事的優異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KqVDb76cQ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的主角一樣是三個傻瓜,只是這次傻的從學生,變成嚴父與他的兩個女兒。阿米爾罕飾演印度摔角全國金牌得主瑪哈維亞,一心想為國爭光拿下國際大賽金牌,卻礙於現實被迫放棄夢想;一心想要靠兒子彌補遺憾,偏偏生下來的每個都是女兒。某日,瑪哈維亞發現兩名女兒竟然有著摔角天份,他決定打破女性就是要持家嫁人的傳統,改訓練女兒成為摔角選手,改變眾人對女性的看法,也改變了一家的命運。

單就劇情來說,《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讓人想起《寶萊塢之板球尤物》(最後也不乏性別論述) 或《沙曼罕之重返冠軍路》等作品,再加入前述《榮耀之役》抵抗外侮以團結全印度的愛國情操。

身為寶萊塢最具影響力的演員之一,兼任本片製片阿米爾罕(一如處理閱讀障礙的《我心中的小星星》)這次再度選擇退居為關鍵配角,讓《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成為兩名女兒(以及飾演她們的年輕演員)的個人故事,藉由突顯她們的困境,強化那份改變的必要,以及改變所帶來的甜美果實。這樣以電影藝術推動性別平權,就夠讓人肅然起敬。片中針對體育體制的墮落無能,以及體制內人士固步自封、守舊迂腐的性格,疾言厲色地加以批判,台灣觀眾看來應也特有感觸。

同時,本片在拍攝上也終於達成了平衡電影敘事與寶萊塢特色的高難度挑戰。一直以來,海外觀眾對印度電影的批評不外乎就是「沒事唱跳」或「邏輯零分」;然而在傳統形式之外,不可否認的是,近年印度出品的嚴肅作品相對較為乾澀說教,甚至淪為剝削貧窮的案例。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有著振奮人心的真實故事為其基底,但敘事上把一向是重點的歌曲轉為背景(雖然貫穿全片的〈Dangal〉還是琅琅上口地動聽),舞蹈更降到幾乎不存在,轉而選擇將本片拍成流暢刺激的運動傳記,幾場重點摔角戲展現出難得的細膩轉折與重量,並拍出一個讓人真正心滿意足的結局,導演涅提帝瓦里功不可沒。

 

而即使阿米爾罕這次戲份不多,也終於可以不用賣萌,但除了眾所矚目的身型變化之外,還是成功運用自己外冷內熱、可嚴肅可溫暖的銀幕形象,為電影提供了絕佳的基石。飾演兩名女兒年幼年少的四名新人也是迷人又討喜,特別是演出成年後大女兒的法蒂娜薩納謝赫,凌厲的眼神加上豐富的肢體,讓人相當期待未來發展。

或許礙於片長,或許礙於調性,印度電影在台灣總有些吃力不討好。但當年《三個傻瓜》已經證明,只要主題扣人心弦加上執行得宜,印度電影一樣能獲得該有的重視。而觀眾如果喜歡《三個傻瓜》,《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各方面又再更上一層樓。夢想是需要行動是支持的,既然喜歡阿米爾罕這位夢想用電影救國的傻瓜,就買票進戲院支持吧。

資料來源: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41155

 

 

arrow
arrow

    Ja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